中新网11月14日电 工信部近日发布关于印发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规划》提出,中国钢铁工业将着重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化解过剩产能为主攻方向。目标是到2020年,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全行业根本性脱困。力争到2025年,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中国已建成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但同时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矛盾愈发突出,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环境能源约束不断增强,企业经营持续困难等问题。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进入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阶段。钢铁工业既面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结构调整和需求升级等方面的重大机遇,也面临需求下降、产能过剩及有效供给不足等方面的严峻挑战。
《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着力推动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化解过剩产能为主攻方向,促进创新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推动智能制造,提高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目标是到2020年,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全行业根本性脱困。产能过剩矛盾得到有效缓解,粗钢产能净减少1亿—1.5亿吨;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全面稳定达标,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一批关键钢材品种有效供给。力争到2025年,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自主创新水平明显提高,有效供给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中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十三五”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将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的原则,突出重点、依法依规,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
统筹考虑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和资源能源支撑条件,结合化解过剩产能,深化区域布局减量调整。沿海地区要转变将区域内钢厂一味转移到沿海建设的思路,不再布局新的沿海基地,立足现有沿海基地实施组团发展、提质增效;内陆地区要以区域市场容量和资源能源支撑为双底限,坚决退出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立足现有龙头企业实施整合脱困发展。
具体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在已有沿海沿江布局基础上,着眼减轻区域环境压力,依托优势企业,通过减量重组,优化调整内陆企业,大幅化解过剩钢铁产能。位于河北境内首都经济圈内的重点产钢地区,要立足现有沿海钢铁基地,研究城市钢厂整体退出置换,实现区域内减量发展。
中国钢铁工业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现有科技资源充分整合,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设计单位的桥梁和推广作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基础先导作用,实施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模式。鼓励优势钢铁企业与科研院校、设计单位和下游用户的协同创新,加大创新投入,实现创新引领发展新局面。
提升钢铁有效供给水平,推动服务型制造。全面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和服务意识,推进钢铁企业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鼓励钢铁企业与下游用钢企业主动对接,围绕用户需求,持续增加有效供给。
夯实智能制造基础。加快推进钢铁制造信息化、数字化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实施绿色改造升级。加快推广应用和全面普及先进适用以及成熟可靠的节能环保工艺技术装备。
《规划》提出,中国钢铁工业将促进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家世界级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兼并重组要实施减量化,避免“拉郎配”。
此外,《规划》还提到,中国钢铁工业将深化对外开放,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严格环保执法,统一执法标准,重点打击伪造数据、偷排偷放、严重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
推进行业有效自律。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着眼共同利益,维护行业间的公平竞争。
《规划》提出,为保障规划顺利推进,须落实好去产能重大政策,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对违法违规新增产能,未按规定落实产能置换的,要严肃问责。
此外,要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鼓励地方探索多种方式配套措施,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等,支持规划的重点任务
第三,加强行业管理工作,实施钢铁行业规范经营动态管理,持续督促企业规范化生产经营,逐步探索规范企业分级分类管理,更好发挥产业政策靶向作用。
第四,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各地区行业主管部门要将本地区钢铁工业调整升级与本规划结合起来,联系本地区发展实际和特点,落实规划提出的任务和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