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1 日,国资委称,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宝武与中钢集团实施重组,中钢集团整体划入中国宝武,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这是时隔六年之后,钢铁行业再次出现央企之间的重组。那实施重组后,能为中国宝武带来哪些新的发展动力呢?又能给钢铁行业带来什么呢?
两家央企重磅重组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家参与重组的公司:
中国宝武本身也是兼并重组的产物。2016 年,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国内钢企大面积亏损,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两家央企实施联合重组,中国宝武由此诞生。
自 2019 年以来,中国宝武接连重组了马钢集团、太钢集团、重庆钢铁、昆钢控股以及新余钢铁集团等多家大型钢铁公司,实现了整体产能的大幅跃升。
经过多年的钢铁资产合并重组,中国宝武已经稳坐全球粗钢产能的头把交椅。2020 年,中国宝武钢产量达到 1.15 亿吨,实现 " 亿吨宝武 " 的跨越,登顶钢铁钢业的全球之巅。
截至目前,中国宝武旗下共有 7 家上市公司,分别是宝钢股份、马钢股份、太钢不锈、八一钢铁、韶钢松山、重庆钢铁和宝信软件。
和中国宝武重组的其他钢铁公司不同的是,本次重组的标的公司——中钢集团是一家为冶金工业提供资源、科技、装备集成服务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主营钢铁相关原料矿产的贸易。
该集团也是一家 " 巨无霸 " 公司,在国内及澳大利亚、喀麦隆、南非、津巴布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建立了铁矿、铬矿、镍矿等资源基地,拥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量和较强的矿石开采和加工能力。
自上世纪 80-90 年代起,中钢集团在澳大利亚等地建立铁矿资源基地,掌控铁矿资源总量 20 多亿吨,已累计为中国输送了 2.3 亿吨优质铁矿石。目前,旗下有三家上市公司,分别是中钢国际、中钢天源、中钢洛耐。
但过去几年,中钢集团由于激进扩张大量举债,2014 年 9 月中钢集团爆出贷款逾期。经债委会核查发现,截至 2014 年 12 月末,中钢集团及所属 72 家子公司债务逾 1000 多亿元,牵涉境内外 80 多家银行。
后于 2016 年与中行等 6 家债权人签署协议,进行债务重整,尽管后续经营情况有所好转,但负债率仍然居高不下。于是 2020 年中国宝武开始通过托管中钢集团,以保障其生产稳定,不过当时托管事项不涉及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整合上下游产业链
近年来,国内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和资产整合的步伐明显加快。经过多年的钢铁资产合并重组,中国宝武已经稳坐全球粗钢产能的头把交椅。目前,中国钢铁行业已经形成了 " 南有宝武,北有鞍钢 " 的局面。
但现阶段钢铁企业还存在各色各样的问题,企业间同质化竞争也越发激烈,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变革——实现产能规模化、集约化,也符合中国宝武的功能定位。
中钢集团虽不是钢铁生产企业,但其价值主要在于机械设备制造、矿产资源、贸易物流板块等方面,将助力中国宝武专业化整合、扩大规模提高专业化运营能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将提高行业集中度。
从重组来看,中国宝武开始往产业链上游延伸,这体现国企改革过程中大企业发挥的 " 供应链链长 " 的作用,也是加快补链、固链、强链、延链的尝试。
并且中国宝武近年来频繁重组兼并,更多地发挥了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属性,此次双方重组,也符合中国宝武的功能定位。
中国宝武与中钢集团具有很强的产业互补与协同性,双方的战略重组不仅可以对中钢集团纾困,更能助力宝武集团的产业链协同发展。
中钢并入中国宝武既体现了中国宝武向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成功转型,也将成为央企重组并购专业化整合的典型案例。
破局行业 " 散弱小 "
此次整合重组也将有利于钢铁全行业的去产能和供给侧改革。
纵观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长期以来,都存在生产企业众多、集中度低、同质化经营严重等问题,影响了行业高质量发展,钢铁企业甚至一度出现生产经营困难、亏损严重等难题。
今年以来,中国钢铁企业经营承压,利润大幅下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 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工业实现利润总额 296.8 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2.7%。
而面对这样的问题,钢企间的重组兼并似乎成为了一剂良药,以摧枯拉朽的态势,在中国的钢铁业刮起了多次重组风潮。
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企改革的双重推动下,钢铁行业合并重组不断推进,产业集中度也在日益提高。企业数量减少,能够优化行业的竞争结构,减少无序竞争,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市场价格波动,促进钢材价格稳定。
随着产能整合的推进,钢铁业集中度的提升是确定性趋势。而尾部企业的整合也有利于其聚焦于细分领域,提高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有利于弱化行业的周期性,促进行业及企业盈利更趋稳定。
总得来说,此次整合重组是一次产业链整合,有利于中国宝武由大向强升级。同时中国钢铁行业资源集中化,有利于打破行业长期以来 " 散、弱、小 " 局面,实现产业升级。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并非越大越集中,效果就越好,这主要受市场、技术、资源、管理能力等诸多条件制约。尤其是像宝武钢这样一路并购了许多企业的大企业,需要注意并购之后的整合问题和融合问题,避免出现消化不良、良莠不齐等情况。